量血压还有这些讲究?!【高血压系列之九】
上周一的高血压科普时间我们和大家介绍了有关低血压的小知识,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的血压。一般来讲,低血压的病人会有久坐、久蹲突然起立时感到眼前发黑、头晕目眩、乏力的症状,长期低血压对于机体有很大的损害,一定要在早期重视起来,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营养补充,适当运动,如果控制不好应立即去医院就诊,避免更大的危害。
既然血压过高和过低都是有害的,那么测量出准确的血压值就至关重要,这周我们将向您讲述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式,教您正确自测血压。
在介绍正确测量方法前,首先我们要告诉您哪种情况不宜测量血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心烦、焦虑或酒后、咖啡等饮料后、抽烟过后不宜测量;
寒冷的环境下避免测量血压,因为这种时候血管收缩,往往血压测量结果会偏高;
测量血压时,不宜说话和乱动,否则会影响血压的测量。
何时测量血压最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受机体生物钟控制,血压在24小时内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一般人起床清醒后到上午10点会出现血压的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峰后下午逐渐下降,傍晚时分(17-18点左右)血压再次升高,之后夜间血压逐渐降低至低谷。
而测量血压我们一般选取每日最高血压时测量,也就是上午7-9点晨起时每个时段测量两次,两次间隔1分钟,并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
晚上17-18点黄昏时,测血压之前您至少要休息5分钟,避免情绪、活动对血压造成影响。每个时段测量两次,两次间隔1分钟,并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对于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朋友,我们测量血压主要是为了监测您服药后血压的控制情况,所以我们建议您在每日服药后再测量血压并记录下来,这样下次您再来就诊时医生就可以根据您每天的血压变化情况进一步调整药物,选用最适合您的药物剂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您以前没有高血压的情况,只是为了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那么我们建议您在每天清晨(7-9点间)和傍晚(17-18点间)同一时间定时测量,连续测7天,排除第1天的数值,用后6天的血压值算平均值,这就是您平均的血压情况,如果最终数值高于140/90mmHg,那么您就需要去医院就诊,请医生帮您决定是否开始药物降压。
测量血压要什么姿势?
有些人习惯坐着测血压,有些人认为躺着测血压更准确,那种说法对呢?其实,卧姿和坐姿都可以测量血压,只不过每种姿势都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无论哪种测量姿势您都应该露出上臂,如果衣服比较单薄,也可以不脱衣服直接测量。臂带绑在肘关节上2—3厘米处,不宜绑得太紧,松紧度保证臂带与手臂中间能放入一个手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坐姿测量时,前臂应该平放于桌子上,臂带应该和心脏处于同一高度,测量过程中手掌向上自然张开,手臂不随意晃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卧姿测量时,自然平躺在床上,此时前臀正好位于平行心脏的位置上,同样放松身体,手臂不随意晃动。
听诊器的位置在哪里正确
如果使用电子血压计,只要在准备好之后按一下“开始”键就可以了,但也有些朋友在家中也是使用水银的立式血压计,或者半自动的血压计,那就需要听诊器来帮忙。
很多人测血压的时候吧听诊器头端(医学上叫胸件)放到袖带里面,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动作。头端放在听诊器里面也会对血管产生压力,袖带也会对听诊器胸件产生压力,测量出的血压是不准确的。
按标准应该放在肘关节上一寸偏内侧肱动脉搏动处、袖带下方,不是塞里面,应该用另一手轻扶,这样做是防止袖带气压作用于胸件而出现测量误差。
高压和低压都是怎么读出来的?
听诊器是你怎么告诉你血压是多少呢?在医生听肘窝之前,他会快速用气球向袖带内充气加压,直到袖带内的压力明显高于心缩压力。此时压力计挤压手臂血管,以至于任何血液都不能流过。
这时当医生将听诊器放到肘窝处,开始的时候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当袖带内压力使脉搏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mmHg,医生通过气球向外放气,慢慢减小袖带内的压力,直到袖带内的压力等于心缩压。
当袖带内的压力低于心缩压但高于舒张压时,心脏每收缩一次,听诊器内便可听到一次声音,您听到的第一声心跳的血压就是收缩压(高压)。当袖带压力降低到等于或低于舒张压时,血流复又畅通,听诊器内的搏动声停止,听诊器内声音消失时候的血压就是舒张压(低压)。要注意,如果心率较慢,放气速率也应该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今天的讲述,您明白了吗?测量血压要在充分休息,平静状态下测量,您可以在每天清晨(7-9)固定一个时间段准时测量,如果您已经患有高血压,您应该在服药后测血压,保证血压能反映出降压药的控制水平。
对于测量血压的姿势,卧姿和坐姿均可,但您一定要保证臂带固定位置准确,测量手臂与心脏保持平行,测量2次取平均血压。那您不禁要问,测血压是测左右还是右手比较好呢?下周我们将带来《测量血压,左手还是右手?》,为您回答测量血压的小疑惑。更多科普文章,请继续关注哈特瑞姆心脏科普。
精彩阅读之高血压系列: